发布日期:2025-04-01
为深入落实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加快校、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式教学全链条高质量实施,3月27日,天津大学召开2025届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推动会。2025届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相关学院(部)教务员、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等70余人线上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刘坤主持。
会上,刘坤介绍了前四届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情况和2025届项目申报情况,详细讲解了本年度工作要求。他强调,各项目组要探索常态化建设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度、深挖项目深度、增强项目连续性。鼓励项目组积极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促进产业界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机械学院谢辉、自动化学院张淑芳、建工学院徐颖作为2025届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代表分享了工作经验、阶段性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谢辉作为首个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巡查平台”项目负责人,系统介绍了该项目的建设成果与人才培养经验。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持续开展五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构建动态优化的人才梯队,成员涵盖低年级本科生、毕业年级学生、硕博研究生等,通过“老带新”滚动机制,保持团队的稳定性。本年度,项目设置了“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艇集群小组”“项目管理小组”“装备管控平台小组”和“多智能体博弈研究小组”。他强调,项目的可持续运行和高质量建设,离不开组织机制保障、政策支持、富有教学热情的教师和富有创新热情的学生,以及开放共享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
张淑芳分享了“AI驱动下的虚拟试穿和服装推荐平台”项目组的建设经验。她提出,项目选题基于数字经济与元宇宙快速发展及市场对个性化服装定制的广泛需求,项目团队以DeepSeek多模态大模型和Diffusion生成模型为核心,以AI Agent为框架,构建了融合虚拟试穿与个性化推荐的跨学科系统平台。该项目充分发挥多校联合、学科交叉的优势,吸引了包括自动化、数学、计算机、服装设计等专业在内的多院校师生加入。她指出,指导老师需明确共同目标,确保能够指导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研融合,同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成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该项目不仅具备出色的可视化效果,更实现了从用户需求到个性化服装推荐的完整闭环,为电商、虚拟时尚和定制化服装产业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徐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全生命期的一体化智能建造”项目负责人,该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开展四届。项目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融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抗震设计等领域,形成系统性研究体系,并连续两年纳入天津市校企协同育人中心重点支持项目。本年度项目聚焦创意车间、教研中心及公共区域,同时涵盖科创中心、科研中心及中心停车区等功能模块。徐颖分享了项目组织经验,她指出项目组成员每周定期开展线上交流会,高效推进任务落实,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的持续开展,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跨学科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
与会人员围绕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与项目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项目来源、师资队伍组建、管理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25届新工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明确的研究目标为牵引,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教学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据悉,2025年学校共面向15个教学单位征集到新工科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67项,申报学生493人,参与教师254人。各项目组将不同学科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组织成一个跨学院、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团队,相互学习和启发,完成一个工程系统。在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应对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