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11
(冯研院 供稿)6月10日,正逢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称“冯研院”)内外被各种非遗装点得热闹非凡,来自大江南北的众多非遗传承人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冯研院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继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后,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育实验与实践将通过基地开展起来。
“把书桌搬到田野”是冯研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院长冯骥才先生带领冯研院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和教育方面近二十年来的积累和思考,都来自非遗的田野第一线。自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获批以来,冯研院一方面注重非遗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方面在教学上着力探索和实践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学方式。建立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正是非遗教育走出的关键一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特地发来祝贺视频,他表示,非常赞同冯骥才先生提出的“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非遗保护理念。首个非遗学硕士授权点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非遗学学科化教育,而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是冯先生非遗学核心教育思想的延伸,“在文化的田野中学习、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办法是非遗学的重要路径,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为非遗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路和关键性的方法。”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在视频贺词中提到,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对于长效、科学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具有重要开拓意义。
国家相关部委对天津大学的非遗学交叉学科及田野基地建设寄予厚望,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特地以视频形式表示祝贺,文旅部非遗司发展处副处长岳青到场祝贺。
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赵华,市文旅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左坚,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处处长苏丹等天津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出席了成立仪式。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出席仪式并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天津大学将以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为契机,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非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加强与政府、非遗保护相关民间组织的合作,协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非遗人才培养共同体。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杨欢、统战部长张俊艳及学校相关部处、兄弟学院的代表也参加了仪式。
冯研院还特地邀请向云驹、李丽娜、乔晓光、苑利、方明、曹保明、常嗣新、余未人、郑一民等常年奔波在田野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五个基地所在地的基层政府和非遗保护相关机构代表,以及众多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共同见证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
在成立仪式上,冯研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介绍,学院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调研,选取了五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非遗空间——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传统村落非遗、杨柳青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和天津皇会,与其所在地政府或其保护传承机构共同建立起第一批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五个基地既体现了我国非遗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非遗学所面对问题的复杂多元,需要在具体的文化田野中感知、学习、处理和把握。针对各不相同的非遗项目或非遗空间,每一个基地都旨在透过独特而多元的视角,探索、积累差异化的田野教学经验和相对应的教学研究方法。
冯骥才先生表示,非遗学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提供学术支撑。由于非遗学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非遗学要切实地服务于田野,就必须在田野中进行,在田野中完成。“凡是理论上不明白的,田野里全有解释。”冯骥才先生说,田野是非遗的一本大书,田野教学基地不是采风点,更不是文化的观光点,而是非遗学的课堂,是教研的工作站,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说得再形象一些,非遗人才不是从教室走出去的,而是从田野走出来的。”
许多非遗所在地都渴望得到专业支持,因此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想法受到各地欢迎。冯研院在大江南北的五个田野基地建立之后,将把非遗学的教研与非遗所在地的专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共同确定科研项目,在祖国的文化大地上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冯研院还将把基地的科研项目做为教研的课题,让学生全程参与,从而在田野实践中认知非遗的性质、特征与规律,学习非遗学的理论,掌握非遗学科研的方法,深入了解非遗的现实,关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命运与发展,树立对非遗事业的责任感。
在仪式现场,冯研院非遗中心与五个基地的合作方——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民政府、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天津市南开区文旅局及天津天后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冯骥才先生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雷鸣共同向基地授牌。南通蓝印花布田野教学基地还当场发布了重磅成果《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这部沉甸甸的新书是《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的示范卷,由基地聘任的兼职教授、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主编。作为五个田野教学基地的代表,吴元新说:“被授予田野教学基地,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一定会践行冯先生的非遗学教学理念,履行好教学基地的相关任务。也希望老师同学们深入田野,和传承人打成一片,了解传承人的所思所想,帮助解决传承中的困难。让我们携手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保驾护航。”
作为冯研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还以非遗展示和表演,尽显“大美在田野”的主题。西塘古镇里的乌篷小船、南通蓝印花布染坊里高大的晾架、杨柳青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霍庆有作坊里的“画门子”,都被搬进了校园;瑞安木活字传承人王钏巧现场演示捡字排版,鼓词传承人陈春兰用带来原汁原味的民间说唱;天津皇会的传承人们摆出仪仗和会旗,法鼓敲得威风堂堂,中幡舞得虎虎生风,高跷跳得有滋有味。此外,还有广东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与大徒弟吕敬贤,以及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斯琴毕力格,从祖国的南北两端赶来,一展绝技。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非遗,在遗产日为天津大学校园增添了绚烂的文化色彩。
系列活动将延续到6月11日。冯研院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在这一天全天开放,别出心裁不设讲解,而是用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每一位参观者在馆内主动探索,发现丰富的非遗馆藏背后的历史文化,感受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生活情感。
(编辑 焦德芳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