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母校新闻Alma Mater News

90岁叶声华院士:这一生小助于国家,没有悔恨

发布日期:2023-06-25

(记者刘晓艳 摄影陈晓金)“叶老师,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测量体系……”“叶老师,我们要做汽车制造领域最专业的机器视觉供应商……”“叶声华奖学金,共颁发八届,已有80人获奖,覆盖了国内27所高校……”

6月24日,叶声华院士90岁生日宴上,众弟子从海内外赶来,共祝老师的生日也向老师汇报工作。

此刻叶先生的脸上满是欣慰。

15E22

叶声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1934年6月,叶声华出生在湖北沙市的一个清贫教师之家。

从教近60年,先生桃李满天下。据不完全统计,先生培养的博士有87人,硕士有91人。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到目前为止,学生中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13人次,教授、研究员30余人。

FEE5

17F24

童年的叶声华经历了抗日战争,并在日军的大轰炸中失去了哥哥。父母教导兄弟姐妹几人要努力读书,本分做人,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叶声华读书更加刻苦。新中国成立后,叶声华顺利读完了高中并考取了南昌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他进入当时刚组建的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机械专业。在留学苏联的大潮中,学业优秀的他被推荐为留苏预备生,但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而终未成行,被分配到天津大学进入精仪系做助教,旋即考取王守融教授研究生,从此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激光的研究是国家的急需。尽管在十年浩劫中,国家的科教事业几乎停滞,但幸运的是叶声华却得到了回校做科研的机会,并在“激光会战”中研制出了“氦氖激光器”,但也因为肉眼调制激光,他的一只眼睛受损还导致后来的视网膜脱落,险些失明。或许是少年时期心中种下的那颗“学以致用”的种子一直在生长,亦或是学机械的他深知精密测量对于制造的重要作用,叶声华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确定为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做有用的研究”“做新的研究”是先生做科研的一贯思想。70年代,他将激光应用到精密计量中来,开创了全新的科研领域。从最开始的激光准直测量、激光衍射测量到后来的激光视觉在线测量、智能制造测量体系,叶声华的研究始终来自于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最终成果也都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型造船厂船体尾轴直度测量、高层电梯的垂直测量、金属网筛的测量、盐场扫平仪的研制、白车身在线视觉测量……先生的科研都是一步步从原理突破走到最终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也践行了他做科研一定要“有用”和“新”的信条。

在这个过程中,叶先生也带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科研团队。在先生看来,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教学中,他重视教材建设,重视实验室建设,对于学生的培养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给与学生真心的关爱。在先生60余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他的学生不乏院士、长江、杰青等学术带头人,也不乏创业成功的年轻企业家以及各行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在弟子们心中,叶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他始终是亲切和蔼的,也是严肃严谨的,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愿意为学生的成长引航、铺路,然后让学生放手去搏,没有后顾之忧的。这些学生,如今也已经成为国内仪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他的学生并不限于天津大学。他帮助兄弟高校建设仪器学科,提携后学。他还提议以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义组织了“院士论坛”和“院长论坛”,促进国内仪器学科的共同发展。他还用自己获得的奖金设立了叶声华奖学金。许多人还记得当年叶院士捐赠奖学金时说的话:“我这辈子想做和在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我做的事不多,都是应该做的,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事了,这个钱拿出来支持学生,奖励学生……”

如今,尽管已不再亲自指导学生们的科研工作,但叶先生仍然心系学科的发展,心系青年人成长。晚年他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问题。在他看来,做人要海纳百川,贵在诚信;做事要认真负责,贵在坚持;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贵在创新。这是他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出来的,他也愿意分享给更多的青年后学。

回顾往昔,叶先生曾感慨,“回想我这大半生,所作所为,如果能小助于国家,则没有悔恨。”

(编辑 刘晓艳 孟巍)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