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5

2025年11月15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创新哲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在天津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创新哲学研究分会主办,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
本次年会以“创新、新质生产力与战略主动”和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核心议题,既是理论学者回应时代之问的责任担当,也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解发展难题的思想探索。会议设开幕式、主论坛及四个平行论坛三大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等院校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开幕式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鹤主持。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欢致辞。杨欢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强调本次会议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关键议题,既是理论研究的深度交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讨,对高校立足学科优势、助力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杨欢指出,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始终秉承“兴学强国”使命,在新工科建设、学科交叉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发力,期待与会专家围绕主题深入研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贡献智慧。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创新哲学研究分会会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龙教授致辞。他介绍了分会成立一年来的发展成果,成功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已形成一定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反响。成龙以“智能时代国家创新及哲学挑战”为主题分享学术见解,指出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的重要标志,人类已进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重要战略举措。我国从十七大到二十届四中全会始终聚焦创新,在多个科技领域取得瞩目成就,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引擎,正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重塑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方式、国家治理体系及意识形态的革命性转变。

天津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再生致辞。他表达了离校10年后重返校园参会的喜悦之情,感谢主办方汇聚全国创新哲学领域专家,强调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此次探讨创新哲学的会议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科技发展现状,他围绕“科技是否会取代人”“人的存在意义”等哲学与伦理问题,指出人在科技掌控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四大方向: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夯实创新哲学根基;二是结合时代大局,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价值;三是发挥智库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对策;四是推动哲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融合创新。
主旨报告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文圣、党委副书记靳莹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俄罗斯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启念教授作主旨报告,深入阐释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创新是现代文明区别于传统文明的重要特点,我国推进创新应立足社会主义本质,突出主体性、独立性、自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庞元正教授以“从四中全会精神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马克思创新思想的时代意义”为题作主旨报告,论述四中全会及“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的创新与诺奖学者的创新观点,其理论根源均为马克思创新思想。

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以“一体两翼式的综合创新战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总体布局与哲学底蕴”为题作主旨报告,聚焦四中全会精神中的科技经济、制度、文化三大创新。他指出,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应超越“盲人摸象式片面认知”,需从哲学高度与世界历史视野,解读其本意、新意与深意。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系孙利天教授,以四中全会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切入点作主旨报告,探讨哲学概念的发现与创造问题。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为哲学创新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典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教授围绕“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创新优势的认识”作主旨报告,结合四中全会精神,从制度优势认知、操作落地、优势转化三方面展开论述。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秦龙教授,以“在科学实践中把握历史主动”为题作主旨报告,聚焦四中全会及“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多次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结合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阐释。他强调,新时代把握历史主动需立足伟大实践,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风险面前积极应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洞悉历史大势,以历史主动精神攻克难关,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创新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颜晓峰教授围绕“构建中国创新哲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主旨报告,从历史定位、研究内容、研究路径、研究方向四个维度系统展开论述。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创新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骞教授指出,现代是思想先行的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概念,不仅是经济技术的推动手段,更是时代的基本导向和价值理念。他提出,创新精神由自主精神、批判精神、包容精神、开放精神构成:自主精神是创新主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批判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包容精神保障创新良好开展,开放精神是面向未来、打破学科壁垒的基本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士发教授作题为“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的主旨报告,围绕原创性概念的实质与“两个结合”的原创性、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创新的历程与内容等方面展开。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求索》杂志责任编辑马纯红研究员作题为“战略连续性与时代适应性的统一”的主旨报告。她指出,五年规划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体现了战略连续性与时代适应性的辩证统一、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统一。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岩磊教授作题为“以智慧沃土涵养创新之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特性’与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报告。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特性”,再谈其现代化发展,最后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篇章,以其创新基因为涵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价值指引。

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鲁明川教授表示,人文经济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有机统一。其本质是中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深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他提到,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当前具备引领性的优秀文化企业数量仍显不足,未来需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打造优质文化品牌,让人文经济学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平行论坛一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旭平副教授主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安龙教授担任点评人。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哲学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体制机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平行论坛二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萍副教授主持,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新宾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聪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士聪副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点评交流。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哲学的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哲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展开交流。

平行论坛三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海波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俄罗斯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启念教授担任特邀与谈人,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鲁明川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航副教授进行点评交流。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创新和经济创新等主题展开研讨。

平行论坛四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云峰副教授主持,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娜教授担任点评人。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哲学的时代问题、技术创新、学术创新等问题展开交流。
大会总结交流环节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主持。各分论坛先后进行汇报交流。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颐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士聪副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航副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卓越老师分别代表四个分论坛作交流发言,分享思想交流成果。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研讨深入、成果丰硕,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举办的一场高水平学术盛会。会议凝聚的共识表明,面对智能时代的发展浪潮,必须深化对创新哲学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作为承办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相关领域研究,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进程中,不断贡献更具影响力的“天大马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