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母校新闻Alma Mater News

王冀生校友回母校做大学文化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2-12-19

本站讯12月18日,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专题报告会在会议楼第八会议室举行。北洋大学校友、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应邀来校做专题报告。天津大学大学文化项目组全体成员、教育学院师生、关工委老同志代表、辅导员和机关青年管理干部培训班成员聆听了报告。会议由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义丹主持。

报告会上,王冀生根据十六年来在大学文化方面的独到研究,详细讲解了大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大学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以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本质。

报告中,王冀生提出,人类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到18世纪末。人类社会处于以人的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社会,人文学科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自然学科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形成了贵仁重礼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国大学教育重道德伦理、重视人。在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希腊先贤们提出理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西方大学教育强调理性。此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大学教育都是重视人的,大学是崇尚人文的。第二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初叶开始到二战。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西方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自然科学开始从人文学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西方从以人文学科为主转向以自然科学即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与此相适应,西方大学是崇尚学术的。第三个时期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人类社会开始由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的生产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转型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增长、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社会出现了崇尚物质忽视人文的现象,社会的突出问题是道德、精神问题。以此为背景,当前大学的主要矛盾已从学科建设转向文化建设。紧接着,王冀生提出,大学文化的本质就是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的本质则是“人文”、“信念”、“创新”、“和谐”。其中,人文精神是第一位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关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人与人和谐相处,严于待己、宽于待人。

王冀生,1948年考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系,1952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正司级),清华、北大、高教社大学文化中心顾问暨学术委员会主任,大学文化研究著名专家。1994年4月退休以后,王冀生发起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了“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参与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先进文化建设中大学文化研究”,发起、主持了有全国25所知名大学参加的教育部国家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王冀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10年内出版有《现代大学文化学》(2002年)、《大学之道》(2005年)、《大学理念在中国》(2008年)、《大学文化哲学》(2012年)等四部专著,在我国高教界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现代大学文化学》是我国该领域的开篇之作。

会前,王冀生在天津大学会议楼贵宾室向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赠送了自己的最新著作——《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一书。《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王冀生继《现代大学文化学》、《大学之道》和《大学理念在中国》之后撰写的一部新作,重点是在深刻揭示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的本质及其哲学根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初步构建了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既汇集了中外众多教育家和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十多年来进行大学文化问题研究的学术总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张华 报道)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