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1-14
北洋大学堂旧址、茅以升故居“团城”同时入选
本站讯经由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推荐和市政府核定,天津大学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1月10日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本次全市共有145处建筑获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北洋大学堂旧址同时入选。
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
天津大学建筑群包括主楼(九楼),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学楼,土建馆、内燃机大楼、图书馆(北馆)、体育馆、第三学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学生宿舍区、六村教职工宿舍等,内部历经多次装修,保存完好,至今仍为办公、教学、居住之用。这些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楼为中国传统歇山式大坡顶,飞鸽形的鸱吻和琉缸砖清水墙面,建筑造型雄伟气派、技艺精湛。
据天津大学设计总院原党总支书记杨昌鸣教授介绍,以“大屋顶”设计为主要特色的天津大学六楼、主楼等是1950年代天津率先开展的运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教育建筑,将西洋结构与中国固有的古典形式相结合,具有典型时代意义,其建造时间早于北京“十大建筑”。他说,天津大学部分校舍不同于70~80年代的“火柴盒”式建筑,而是体现了20世纪中期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代表了当时的新趋势,并经受住了时代的检验,可谓历史和艺术价值兼备。
主楼即第九教学楼,1954年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徐中教授设计。该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四层结构,灰色水泥板瓦歇山顶,屋顶正中为十字交叉歇山屋脊,鸱吻为飞翔的白鸽,琉缸砖清水墙面。建筑分台基、主体、屋顶三段,建筑前月台台阶直通位于第二层的主入口。檐头处理较简单,仅在关键部位模仿古建筑设“霸王拳”加以装饰。山顶、屋脊及比例精确的门窗等建筑风格洗练端庄,奠定了该建筑为天津大学群楼之首的地位。在总平面布局上,该楼位于第五和第六教学楼之间偏北方向,三建筑呈“三足鼎立”之势。
北洋大学堂旧址 北楼
北洋大学堂旧址 南楼
位于红桥区光荣道2号(今河北工业大学内)的北洋大学堂旧址现存有南楼、北楼、团城三座建筑和校门一处。南楼、北楼均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建筑布局对称,体形简洁大方,红砖墙面。现南楼占地面积为2336平方米,北楼占地面积为2315平方米。
北洋大学堂旧址团城
团城1930年左右建成,曾为北洋大学办公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北洋大学校长时在此居住、办公。团城外墙上有堞雉,房间内有壁炉,院子正门在南侧,占地面积939.42平方米,砖木结构,通长30.7米,通宽30.6米。
1952年,北洋大学经院校调整后异地更名为天津大学。原校址被调整为河北工学院,1995年改为河北工业大学。
《文物保护法》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可以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天津大学部分校舍被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认定为“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天津大学上述校舍因符合“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而被纳入“新发现”。
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研究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文化遗产保护顾问程绍卿自2007年参与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以来,深入挖掘南开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积极推动对南开区这一以天南大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发源地的保护工作。同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部分专家教师参与了这批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
另悉,2005年和2006年,天津大学主楼(首批)及第五、六、八教学楼(第三批),分别经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名、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及市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均为一般保护等级。(朱宝琳张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