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4-24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同时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说起“东方红一号”,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校友,他就是卫星发射“0”号指挥员杨桓。据了解,“0”号是发射时测发指挥的调度代号,发射前30分钟“0”号指挥员是发射场的“最高指挥”。
杨桓校友(1927-2014),原名杨敬文,出生在宁夏贺兰县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高中毕业后,他在武汉、西安等地先后报考了三所大学都考取了,当他接到北洋大学的录取通知时“不假思索就立刻选择了北洋大学”,攻读水利系。杨桓校友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曾表示:“当时社会上以及周围同学们,对北洋大学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的敬仰可能是我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我中学所在的班有五名同学选择了北洋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北洋大学曾在抗战之中西迁,1946年抗战胜利后在天津西沽复校。当时各方面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杨桓却“乐在其中”。
他曾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作为学生的我当时的感觉是:学校的教学井然有序;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校和老师一切为了学生,学生一心为了学习的气氛很浓;校园虽然没那么多漂亮的大楼,那么多美丽的花草、树木绿地,但是非常整洁、安静和朴实。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从未感觉到有什么困难和不适。学校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很活跃,因为我喜欢体育,所以每天晚饭后,打篮球、打棒球,有时也会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沿着校园门前的北运河大堤散步,一面议论着时局,一面比赛抛石子的远近或打水漂。这时确实忘却了学习的紧张和不愉快的心事,尽情地享受北洋校歌里的‘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诗一般的情景。”
当时北洋大学处于国统区,杨桓自觉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奋勇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次进步学生运动,例如“反美抗暴”“反饥饿、反内战”以及后来反对国民党大逮捕的斗争。1948年8月,他根据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当选为学生理事会理事,先后安全送出11名进步学生到冀东解放区参加革命。这一年的12月,他带领7名进步同学冲破国民党军队哨卡和封锁线,步行70余里到达杨柳青解放区,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大学学习,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于思想进步、学习优异,杨桓于1949年2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被选入四野南下工作团并参军入伍,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杨桓先后任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政治部干事、文化教员,汉口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干事。1953年作为首期学员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学习。
上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加速推进“两弹一星”事业。1962年,杨桓作为优秀科技工作者调入大漠戈壁的国防科工委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工作,先后任一部科长、副处长、发射团副团长和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在钱学森同志直接领导下,杨桓全程参加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试验发射,担任卫星发射“0”号指挥员。他坚守号位,精确指挥,精益求精,多次成功组织排除故障,准确下达“点火”口令,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忠诚创造者和实践者。他在工作中系统掌握了测试、发射、测量等理论技术,并开创性研究形成了卫星飞行试验操作规程、工作重点和故障处置等一整套实施方案,成为我国卫星试验操作的最初蓝本。
1983年6月,第二炮兵成立技术装备部,杨桓受命担任第二炮兵技术装备部首任部长,1985年担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功组织了二炮首发低弹道、首发高弹道飞行试验,为构建我国新型战略力量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国防科工委和第二炮兵部队工作的三十余年中,杨桓参与领导发射的卫星、导弹共约50枚(颗),其中直接组织指挥发射的有17枚(颗),除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外,还有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和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发射等。
杨桓校友在工作中
杨桓校友对母校的培养终身不忘,曾说:“北洋培养了我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严谨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这是我做好工作的法宝”;他对母校也充满感情,关心、支持天大教育事业发展,曾经担任天津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对母校校友工作及北京校友会发展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和指导。
杨桓校友将北洋精神、天大品格熔铸在国家航空航天的伟大事业之中。